在一系列短篇小说写作后,上海作家蔡骏时隔两年捧出了长篇新作《宛如昨日:生存游戏》。出版方将这部作品定义为“游戏幻想推理小说”,对蔡骏来说,这是他16年悬疑小说写作中又一次求新求变——把虚拟游戏作为小说环境,VR设备成为重要道具。
自2002年出版首部作品《病毒》以来,蔡骏一直尝试着不同风格的悬疑写作。他的作品也一直是影视改编的热门:《荒村公寓》让他走上悬疑科幻之路,《谋杀似水年华》转型为社会派悬疑小说,《最漫长的那一夜》则是虚构与非虚构的杂糅。《宛如昨日:生存游戏》中,他首次涉猎的是游戏幻想悬疑领域。
《宛如昨日:生存游戏》的雏形是《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中的一部短篇《宛如昨日的一夜》。蔡骏回忆,从《宛如昨日的一夜》到《宛如昨日:生存游戏》的过程有点像从当年的《荒村》到《荒村公寓》。去年3月,他完成初稿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大幅调整了小说结构,淡化科幻性,加入社会性元素,并结合VR设备,构思了如何查出记忆中秘密的结构,几乎等于把整部小说重写了一遍。
《宛如昨日:生存游戏》中的“昨日”,与时间、记忆、怀旧等元素息息相关。蔡骏表示,“如果说这部长篇对我来说有所突破的话,就是我塑造了一个非常叛逆的女性人物形象,一个十八岁的问题少女,同时也是一个电脑编程天才,却在高考前夕查出得了脑癌,而她的身世背景和自己的出生,恰恰跟案件所要解决的大秘密息息相关。”
虽然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但蔡骏一直没有直接参与自己作品的直接改编。《宛如昨日:生存游戏》出版不久,但影视改编版权已经敲定,预计将于年内开机。蔡骏表示,不排斥亲自编剧或操刀导演自己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但写作仍是他最专注的领域,“可能我还是更擅长用文字说话。”
对话蔡骏
问:和您过去的作品相比,这部游戏幻想推理小说有何不同?
答:和之前的作品一样,《宛如昨日:生存游戏》还是罪案悬疑的故事,区别在于科幻VR游戏元素成为破解悬疑找出真相、最终抓到凶手的重要工具。VR游戏是外在的道具,故事的内核还是人的记忆,无论是VR还是游戏,归根到底还是服务于核心剧情,服务于记忆的主题。
问:您曾说过:记忆,就是这个无家可归的时代的乡愁。这部新作是否也是您对记忆、生存、乡愁等问题的思考?
答: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被慢慢淡忘,包括很多记忆中很微小的细节,小说里描述的“宛如昨日”设备就是帮助人们找回这些细节,包括个人记忆,也包括集体记忆。
过去二三十年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所处的社会发生了巨变,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可能对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产生了影响。集体记忆的存在,其实能够映射出社会走过的轨迹,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能丢失的东西。这些问题可能在当下没有产生影响,但时隔多年还是发挥了作用,所以我就想写一个关于两代人的故事,记忆的延绵。
问:将VR元素融入小说写作是否也是一种挑战?
答:确实有挑战,从写作方式来说是比较新颖的。因为这样一个设备的存在,让这部小说在表达上就和其他一般小说不太一样,但又要表现得很自然,这就需要作家做出特别的处理。
在我看来,VR元素的引入其实是拓宽了小说表现的空间。一般来说,现实题材小说表现的无非就是主人公所能看到、听到的,有了VR设备,作家能表现的空间就超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视角限制。
问:《宛如昨日:生存游戏》中的南明路也是您其他小说中出现过的地点,这样的设置是如何考虑的?
答:这部小说中涉及到的地点名称基本都是虚构的,南明路是我过去用过很多次的路名,这次继续沿用。过去很多人会觉得我写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上海,但在这部小说中,我有意回避了上海元素。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任何一个城市,所以淡化了地域元素。
问:16年写作、出版了20多部悬疑小说,未来您在写作上还有哪些想尝试的领域?
答:我觉得,我属于创作欲望非常强烈的人,虽然写了1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我的创作欲望依然非常强烈,脑子里还有很多想写的线索,怕的只是自己来不及把那么多故事写下来而已。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尝试跨界,把不同类型和题材做各种各样的结合,这次就是VR游戏和科幻悬疑的结合,未来会尝试做更多类型的跨界结合。」
(图片由博集天卷提供。编辑邮箱:scljf@163.com)
来源:解放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