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是一场“大骗局”

vr之星  于 2017-4-19 15:40:50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1038
  【导读】:和大部分智能硬件一样,阻隔在VR产业面前的是“数据计算能力”与“数据传输速度”两座大山。而VR的这两座大山又尤其的高。
  VR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戴个全封闭的眼罩,里面有屏幕可以看3D视频就是VR了么?
  “呸!”VR原教主义者一定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把五年前就有的左右格式3D视频搬到眼罩上打VR概念的厂商让许多对技术认知有所追求的人士反感,但对于追高杀跌的散户投资者来说,这并不重要。
  所以VR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虚拟现实比左右格式3D视频更古老。据说前苏联人用这玩意审讯犯人。
  VR所做的是:
  第一、阻断人原有的视觉输入;
  第二、用虚拟影像光线占据全部视觉;第三、与影像的交互,达到欺骗大脑的效果。
  第一步前苏联人早就做的很好了,据说有实验去逐个剥夺人的各个感官,以达到精神震慑的效果。其实视觉剥夺并不难,把眼睛一蒙就行了。难的是用足以欺骗大脑的影像替代原有的视觉输入,使人产生所谓的“沉浸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VR又是所有智能硬件热门趋势中,最接近科幻的——真正的VR创业者们,喜欢用“脑后插管”来描述最优秀的VR体验。
  的确,VR的技术创新,非常有可能在阻断并替代视觉之后,逐个替代人类的其他感官。
  ——不必为此产生惊恐的情绪,这当然是个脑洞大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VR相关技术要达到这个效果,首先要有能支持VR计算的(经济实用的)计算机。
  然而,这货并没有诞生。
  这并不难理解,想想你每秒眼睛接受的信息全部数据化的话,这个数据文件有多大?
  是应该用G来计算还是用T来计算?
  现在,我们需要用设备虚拟出一个能够足以欺骗大脑的影像,而且可以和意识反馈互动,驱动这个影像的计算芯片,每秒计算速度应该是多少?
  显然,我们还没有办法让人们把一台超级计算机直接戴在脸上。
  那么,在计算力发生指数飞跃之前,现在VR所能呈现的内容,无论是否有互动,和左右格式3D视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提升终端计算力并不是目前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大家更希望借助于速度越来越快的网络,将主要计算放在云端进行,而直接向终端下发计算结果。
  这时遇到了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网络速度真的足够快了吗?
  且不说一个足以欺骗大脑的影像程序,就算是被VR原教主义者吐槽的3D电影文件,一般大小都在15G到20G左右。如果直接从云端点播,我们需要2~4M每秒的下行速度——理论上这是可以实现的,联通的4G网络不是号称下行120M每秒么?
  不过不要忽略另外一件糟糕的事情,鲜有移动设备的电池能够支撑20G大小数据量的持续高速下载。而原因又是计算芯片速度和功耗不够理想——当然,电池本身也不够理想。
  对心怀科技未来的人们来说,这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有一种刚看完《星际迷航》回到现实发现我们其实根本跨不出月球轨道的感觉。
  芯片、网络、电池——芯片还得考虑计算力和功耗的平衡——都不足以支撑用技术完全虚拟一种感觉的能力。
  用VR来欺骗大脑的“大骗局”,在目前似乎真的无法实现。
  在我所见到的VR创业者里,致力于研究图形图像支持技术或多媒体算法的不在少数。这是值得致敬的,至少他们真的在前沿认真钻研技术和产品创新。
  但客观上,如果目前的硬件技术,包括芯片计算力、功耗、底层程序语言等等注定主要被更革命性的技术所替代掉。现有的这些研究,还会有“彻底解决问题”的突破吗?
  这有些悲观。但我宁可相信目前的所有软件甚至程序语言是无法在二十年后的主流计算机上运行的。
  乐观的是,对于目前的这些研究者,二十年后使用最新的技术去实现新的科技消费场景的,依然会是他们。
  只有行使了科技史赋予的失败的责任,才会提供成功的机会。
  与VR原教主义者不同的是,我个人觉得让更多人先从左右格式3D视频开始接受VR并不是坏主意。
  和历史上所有技术演进一样,在基础技术不足时,把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方法组合起来,试图创造超越时代的产品,就是人类科技的前沿了。著名科幻小说《三体》里的“阶梯计划”就是这样,刘慈欣还举例了“连发弩”和“火龙出水”来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消费市场推动左右格式3D视频来带动VR的市场教育,也是同样的手法。与计算机出现之前的时代唯一有所区别的是:我们都知道现有的过渡技术是要被淘汰的。
  但人不会变,最早接受用头盔看3D视频的人们,大概率会成为最早接受这种虚拟视觉输入的人。
  如果真的旨在抓住中国最前沿的视觉科技消费者,那么39个涨停板并不过分。
  正如我所一直安利的“智能硬件是第三代数据网络”观点一样,VR将是这个数据网络很重要的一种终端。智能硬件的数据网络会像互联网替代电话电报网络一样,产生新的应用,新的服务。
  VR背后的技术,代表的是在这个网络直接向人类或者机器人提供感官输入。
  这个感官输入需要更高数量级的计算能力,更高数量级的数据传输能力。自然也会要求全新的硬件构架和软件语言。
  这不仅仅是VR所必须面对但一定会翻越的技术山峰,而是整个智能硬件行业所面对的。
  当翻越过去之后,还有什么硬件是不智能的呢?
  【外一则】VR之外,可以简单聊聊AR。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相比,需要的图像图像计算数据量显然小了很多。
  然而,需要的算法、数据库、应用等等要求比VR要高出整整一个段位。
  并不难想象:在基础技术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制作精美的VR程序交予用户使用和互动。游戏、(全沉浸式的互动的)影视会是VR最普及的消费场景。
  但AR进入实用要滞后很多
  首先,(无差别的)视频识别需要更强大的数据库与人工智能。
  这不是靠游戏或影视业的成熟后期工具就可以完成的。(当然你要制作一个demo很容易,比如某手机的发布会邀请函)实用AR在不限场景中应用的技术,就和摄影术诞生一样,用绘画记事和摄影纪实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东西。
  其次,VR是平台,而AR是一种应用——或者说是许多应用的交互终端。
  这意味着整个技术生态已经从平台开始走向应用化。
  说个你能听懂的比喻:VR是多点触控的iPhone一代,而(有实用消费价值的)AR是App Store。
  最后,和VR的终极交互是“脑后插管”一样,AR的终极交互是无介质投影——类似电影里钢铁侠开发盔甲、设计大楼时采用的操作方式一样。
  这涉及到把实体变成数据和把数据变成实体。
  前者是3D扫描,后者是3D打印。从科技史来说,后者在前者普及十多年之后才进入比较普遍的工业化应用。
  希望以上这些介绍让你对VR/AR有更多的信心、更冷静的态度和更加发自内心的支持——当然如果你只想炒炒股票,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真相对你并没有帮助。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来源:雷锋网
| 0 人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vr资源吧 |网站地图